您现在的位置是:国内新闻网 > 旅游

写在琼瑶辞世后:我们珍视生命,但也不惧死亡

国内新闻网2025-04-05 07:14:45【旅游】14人已围观

简介

“琼瑶走了”2024年12月4日下午13时22分许,知名作家琼瑶辞世,享年86岁。在她留下的遗书中写道“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” “我不想听天由命,不想慢慢枯萎凋零,我想为这件最后的大事「做主」。”衰老和死亡是太接近生命真相的事情,最

“琼瑶走了”2024年12月4日下午13时22分许,知名作家琼瑶辞世,享年86岁。在她留下的遗书中写道“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” “我不想听天由命,不想慢慢枯萎凋零,我想为这件最后的大事「做主」。”衰老和死亡是太接近生命真相的事情,最大的真相是,它包含未知,关乎命运,而人力,却成了面对生死这个课题最让人无可奈何的部分。事实上,琼瑶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已经早有伏笔,这一切与丈夫平鑫涛的晚年境况有很大关系。2017年,琼瑶拒绝给中风且失智已久的丈夫插鼻胃管,因为丈夫在清醒时立下的遗嘱写道——“我不要任何管子和医疗器具维持生命,更不要死在冰冷的加护病房里,请让我走得清清爽爽”。然而,最后琼瑶未能说服丈夫(与前妻)的儿女,平鑫涛之子还曾对此出面撰文回应:“这原本是我们的家务事,她却被迫将父亲的生命送上公审的祭台。”于是这一次,关于自己的生命,她终于拥有了完全彻底的掌控权。每当一个关乎时代记忆的人离去,总会让人开始重新思考,自己到底想要度过怎样的一生?琼瑶的翩然远去仿佛面向死亡本质的一声响亮叩问,让终日忙碌的我们再度恍然惊觉:该如何有质量的活着?该如何有尊严的老去?关于“生命”/ 关于“死亡“/关于“选择”原本就是人生考卷上的必答题这道题的解法没有标准答案,但这里有几本「参考书」想要真诚与大家分享。01.《最好的晚年》乍一看,你或许认为这是一本从哲学角度探讨生命意义的书。- 不是的。我们说,人类是恐惧死亡的,因此“长命百岁”“寿比南山”成为了对他人最美好的愿景。而琼瑶辞世这件事忽然让我们意识到,让人类更加恐惧的或许不是溘然长逝,而是无法自理、卧床不起的无尽折磨。《最好的晚年》有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副标题——从现在开始,为精彩活过100岁做准备。本书写于心理学家丹尼尔•J. 列维廷步入老年生活的开始:忽然有一天早上,他发现报纸上的字看不清了,他以为是报社改小了字号,甚至怀疑自己的胳膊一夜之间缩水了。衰老来得如此突然,令他陷入了无尽的思考,也促使他将所思所学与研究成果融汇成一部著作。这本书从科普角度为读者讲解晚年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,老年人会面临哪些困难,让我们以更细致体贴的心态去理解自己老去的亲人;书中介绍与衰老相关的种种科学真相,并帮助我们为防范衰老提前做好准备;此外,丹尼尔还分享了世界范围内一些优秀的养老、临终关怀案例,以及一些将晚年过得有滋有味的老人的生活。正如在前文所说的那样,如果面对衰老已是人生的必答题,但我们可以选择怒斥光阴的消逝,而非温和地走入良夜。02.《我们如何生,我们如何死》来自《我们如何生,我们如何死》豆瓣读者评价看到这句评价,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是:不知道何时才能跟亲人真正坦诚谈论这个话题,也不知道彼时会以怎样的心情去坦然的谈论死亡……《我们如何生,我们如何死》的作者大卫•加勒是一家繁忙医院的重症监护主任,多年处理急重症的工作经历让他见证了一场场生死离别,随着父母的相继离世,他开始逐渐脱离旁观者的视角,更切身地思考医疗的局限与不凡,生命的脆弱与顽强,以及死亡的突然与平静。 最终,他将这些关于生死对抗的回忆集合成了这本书 。大卫围绕着心脏、大脑、肾脏等关键器官,展开了对人体物理组成和情感关怀的讨论。他将专业医学知识融入自己的急救工作见闻,反思关乎生死的各种问题,细细讲述各种病床前的真实案例:小病如何酿成大痛,医生与家属的所思所想,公共卫生如何控制流行疾病,器官移植的利弊,什么时候全力挽救,什么时候最好放手……关于生死,为了走向一个更好的结局,我们需要了解得更多、更深。而到底什么才算更好的结局呢?或许对于真正身处生命的十字路口的人来说,比尚存一息更重要的,是有尊严的活下去。这本书的内核似乎也印证了琼瑶老师最后的选择: 我们珍视生命,但也不惧死亡。03.《现代死亡》比起前两本对生命质量的建设性思考,这本书探讨了一些我们讳莫如深的尖锐问题:人类是否拥有死亡权?安乐死何去何从?如何商讨临终?谁才是有权拔下插头的那个人?在走进这本书之前,不妨先来看一则真实的故事。2019年,《每日邮报》报道,美国华盛顿州有一位75岁的老人罗伯特·富勒为自己在公寓举办了自杀派对,在派对上面与自己的挚爱伴侣举行一次婚礼,随后安乐死去。这天,亲友如期赴约,罗伯特·富勒和伴侣瑞茜·巴克斯特·富勒举行了结婚仪式。完成这一梦想之后,老罗伯特逐个和亲人道别。派对最后,众人一起聆听音乐和诗歌朗诵。最终,罗伯特·富勒自己将注射剂注入体内。药物起效后,他平静的离开了人间。在此之前,罗伯特已确诊蛇鳞状细胞癌晚期,大量止痛剂也毫无作用,因不愿承受化疗折磨,在向政府申请获批后,他行使了自己的合法“死亡权”。彼时,美国已有9个地区通过了《尊严死法案》 。在书中作者说:“是什么使谈论死亡如此困难?原因有两部分:一部分是社会教条;另一部分是传统观念。死亡真正的本质,以及萦绕在死亡周围的神秘,带来了不确定性。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滋生出了恐惧,但与大众的普遍认知正好相反的是,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恐惧死亡。死亡越医学化、临终前虚弱的时间越长、将死之人越孤独,死亡就会越让人惧怕。”孔子说: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,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文化语境之中,我们对死亡有根植于传统意识的回避和敬畏。但伴随着现代科学与人类意识的飞速进步,我们需要明白——死亡从来不应是未知的,人类对死亡的疑问越来越多:生命为何有限?生死如何界定?死亡能否逆转?怎样超越死亡?这些谜团困扰着每一个人,更在不经意间操控着人生决策,正在努力生活的人,理应对这些问题享有基本的知情权。为此,《现代死亡》的作者瓦莱奇博士开启了一场消除未知、恐惧与焦虑的谈话,以亲身临床救治经历结合医学、进化学、社会学、法学、伦理学、认知心理学、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观点,深入根源,直面“禁忌”话题,详述人类在死亡相关议题研究方面的点滴变化与前端进展。对于我们人生最后一段路的样貌如何被各种风潮和事件改变,这本书极尽所能提供了扎实、丰富、可靠的回答。诚然,死亡只会拜访每个人一次,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预判这场拜访。04.《星辰陨落之后》这是一本写在浮世绘画师去世之后的小说。原本与死亡的宏大议题无关,之所以将它推荐给大家,是因为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女性画家的半生故事,同时也描绘了时代洪流中个人和家族的命运。时代与人的关系总是紧密相连。如同琼瑶的辞世带给我们心中一丝最难以名状的唏嘘 —— 又一个时代悄然落幕了。而在坎坷岁月中行走的人,那些已经长大,需要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们,也许此刻你感到生活艰辛,但请别忘记生命真正的意义。摘录一段书中很精彩的话,也近乎涵盖了这位天才浮世绘画师河锅晓斋之女的一生—— 在父亲给予她的荣耀与枷锁下,向光而行 :“我其实深深地觉得,人这种东西啊,或许就是为了感受喜悦,才被带来这世间的。”“大概是因为身体太轻了吧,清兵卫坐下去的时候,藤椅甚至都没有发出嘎吱的响声。他那宛如枯骨的样貌和口中吐出的这句话实在极不相称,阿丰仰头望着清兵卫的侧颜说:“为了感受喜悦?” “是啊。不论是操劳卖命地工作,还是游手好闲地混日子,到最后,人去了那个世界,都是两手空空的。如此说来,难得来人世间走一趟,自然是享受喜悦、欢愉度日的活法,才能让我们在断气前那一瞬得以瞑目吧。当然,这种喜悦并不是从事绘画和演出才能得到。渔夫、官差、商人……这世上的一切都是如此,只有自身享受喜悦,同时又能为周围带去喜悦的人,才是最终的赢家呀。”在理性认知死亡之外,也希望它能带给你温和向上的力量。愿你成为生活最终的赢家。正如我们很难界定该以何种心情谈论死亡。是沉重?庄严?像罗伯特富勒般轻松的开一场派对,把临终未竟的心愿好好完成?或者如琼瑶一般,一把抢过了上帝的笔,主动为自己的生命写一个结局。“这真的很琼瑶。”大家说。现在让我们再度回头望向那些贯穿了一个时代的作品,诞生在她笔下的人物,你或许曾经相信,也或许现在怀疑。但她们大抵都代表了至情至性、毫无保留生活的人。而琼瑶的一生,也的确做到了「绝对而完全的主持着」自己。那就尽兴地生活吧,在我们重新学习过「死亡」之后。或许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,这件事距离我们还是一个太过遥远的话题。那就先来分享《最好的晚年》当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:101岁的人生并不完美,但是没有什么阻挡我前进的步伐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很赞哦!(87)

相关文章